原标题:教师培训为何存在“福利”变“负担” 形式要更加多样化
-一些比较好的福利培训、名师讲坛“一票难求” 。教师图为在厦门举行的培训两岸经典教材研讨会上 ,著名学者孙绍振受邀“传经送宝” 。为何
-好的存变培训能激发教师的教学兴趣和热情,督促他们提高教学能力。负担
-一些教师培训为何存在“福利”变“负担”的形式问题 ,本报与您一起关注
-业内人士建议多征集一线教师意见和需求 ,更加培训形式要更加多样化
教研 、多样培训是福利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教师促进业务提升的好事 ,但为何有的培训老师高兴不起来 ?
海峡网讯(厦门晚报记者郭文娟林珊 图/郭航)近日 ,有老师向本报说出了她心中的为何烦恼:很多学校都会请名师专家进校园,但学校往往有名额限制 ,存变采用“随机派送”的负担方式 ,自己想去的去不了,去的又不一定感兴趣。也有老师说,有些培训内容重复,针对性不强,已经从“福利”变成了“负担”。
究竟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这种现状,让教研、培训更有针对性 、更高效呢 ?
难点1
众口难调 想去的去不了 ,去的不一定感兴趣
“看了微信才知道有‘干货’ 。”在翔安某小学任教的黄老师,近日从一所兄弟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上发现了一场五年级语文教材讲习研讨活动 。可惜,活动早已结束 。
今年是黄老师入职的第四年。她说 ,入职第一年 ,各级各类培训非常多 ,有些课确实讲得好 ,让人受益匪浅;但是,也有一些课太枯燥乏味。工作几年后 ,培训机会渐渐少了 ,很多培训通知下发到学校 ,要么是限定某些人群能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