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枪鱼是全球水产品市场最受推崇的水产品之一,探索实现金枪鱼人工养殖也成为了行业的黄鳍合饲化热门课题。近年来 ,金枪在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的鱼人支持下,广东开启了对金枪鱼的料驯养殖技术攻关,并在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开创了国内陆基驯养金枪鱼的国内广东工配先河。至今为止,首次基地分三批次引进黄鳍金枪鱼共计263尾,突破驯养存活率为72% ,黄鳍合饲化最早一批至今已7个月 ,金枪打破了国内陆基养殖金枪鱼时长记录 。鱼人在这个过程中,料驯基地科研人员不断探索金枪鱼饵料的国内广东工配冰鲜鱼替代配方 。目前,这些金枪鱼已能够稳定摄食专用配合饲料 ,标志着基地在国内首次实现了金枪鱼陆基养殖的人工配合饲料驯化。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基地引进黄鳍金枪鱼养殖
组合投喂 ,实现人工料稳定摄食
七月的海洋渔业试验基地沐浴在阳光下,晨光倾泻进阔大的黄鳍金枪鱼陆基养殖池中,四米二深的水底深不可见,水容量是罕见的3500立方米。池边的定制化的智能水循环系统24小时保持高效运转,以匹配黄鳍金枪鱼高速巡游的高耗氧特性。基地技术人员每天都要多时段监测水温 、pH值、氨氮含量等关键指标,为金枪鱼营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技术人员正准备给金枪鱼喂料 ,池中金枪鱼群闻声聚拢过来,准备抢食饵料。随着饲料入水,鱼群修长的流线型躯体在奋力冲刺中绷紧,尾鳍搅起巨大的漩涡,水花甚至溅到了池壁上 。“平时它们会在大水池中部游动,经过驯化 ,现在已经不怕人了 ,在投喂时段会主动靠近。”
▲黄鳍金枪鱼人工配合饲料
技术人员投喂的并非金枪鱼驯养常见的冰鲜杂鱼,而是基地创新开发的专用配合饲料,饲料主要由鳗鱼粉 、藻粉 、维生素 、鱼油、酵母 、芽孢杆菌和少部分杂鱼构成 。水下监控显示,鱼群摄入后并没有吐出的不适应表现 ,摄食人工配合饲料非常踊跃 。
基地里除了体重已达7~10kg的大规格鱼,陆基池塘旁边还有一个400立方水体室内循环水池,里面驯养的是今年6月份引进的小规格鱼 ,目前体重300~500g。“相较于已形成稳定摄食习惯的大规格鱼 ,小规格鱼的饵料驯化效果更好,目前已经可以做到人工料及冰鲜料1:1投喂了 。”技术人员介绍说,“目前我们采取定时投喂模式,上午两个池喂8kg左右的人工料,下午喂2kg人工配合饲料后再投适量冰鲜料,视实际情况增减投喂量 。”
引领前沿 ,开启金枪鱼多课题研究
今年三四月 ,基地开始探索金枪鱼的冰鲜鱼替代配方 。人工配合饲料驯料成功 ,也是继陆基驯养成功后,金枪鱼驯养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
刚开始时,为了增加饲料适口性,技术人员把杂鱼的比例调得很高,而后根据金枪鱼对蛋白质、脂肪、维生素 、矿物质等关键营养素的需求量,逐渐调整比例 ,最终确定精准营养参数 ,形成了营养更为全面,且兼顾适口性的配方 。“人工配合饲料的驯化效果实际上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特别是小规格鱼。”基地负责金枪鱼驯养的技术人员杨少森介绍说 。
缺少可借鉴的经验,每一步都是全新探索,这是陆基驯养金枪鱼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世界范围内,驯养金枪鱼主要还是以冰鲜料为主。日本在驯养蓝鳍金枪鱼时曾开发过一种胶囊饲料,但由于成本过高 、养殖效果不明显,最终还是以冰鲜料为主 。”杨少森说,“我国金枪鱼养殖探索起步较晚,关于金枪鱼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捕捞和资源调查领域,在养殖方面非常少 。作为行业前沿探索方向,陆基驯养可借鉴的经验就更少了 。”
▲通过海运引进黄鳍金枪鱼养殖
除了饵料,金枪鱼的转运与日常研究观察也是挑战 。与其他品种不一样的是 ,黄鳍金枪鱼需要时刻保持一定游速,使水流不断经过鳃部,从而获得氧气,如果停止游动则很容易缺氧死亡。“这个生物特性对金枪鱼的转运存活率影响很大,第一批鱼转运损耗率就偏高,我们对温控 、充氧等环节做了针对性优化控制 。”杨少森说 ,“通过后面几次的转运对比 ,我们也发现,鱼越小转运存活率越高。”
面对诸多挑战 ,攻关团队的研究课题涉及了金枪鱼的方方面面,除了构建黄鳍金枪鱼陆基循环水养殖技术外,还包括基础生物学研究,提高捕捞 、暂养、长途转运存活率等 。“金枪鱼的生物特性决定了研究过程中不便抓捕观察,否则容易造成死亡。我们也正在设计一个评估系统,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能够实现不抓捕也能评估金枪鱼的体长、重量等生物特征以及进行行为判断。”
“金枪鱼要实现产业化 ,就必须实现陆海统筹 ,在陆地上可控的环境做人工繁育以及配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