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长岁月,手信温存老广情。至今”
广东人重视手信,手信文化讲究“礼尚往来”。非礼不成从古至今,广东南岭珠水世代相沿,从古岭南儿女以“礼”为珍情,至今登门拜年或探亲访友,手信不可无,情义不可略。
手信,是中国古代礼品称呼,也称“贽”。在迎春佳节 ,会象征性地致送礼品,这些送出的伴随礼物叫“手信” 。在广东话里 ,“手信”指的通常是出远门回来时捎给亲友的小礼物。
在广州越秀区南越王墓的玉器纹饰中,在肇庆高要市宋氏大宗祠的壁画里,在潮州湘桥区己略黄公祠的庙堂内,无形的文化密码始终在历史长河中流转 。或是玉石 ,或是木雕 ,或是雏菊,广东人的手信是深刻于岭南文化的文明基因,礼满南粤。它如同珠江水中的波涛 ,在五千年文明长河里翻腾不息 、不断变化,形成了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标识。
广东三宝,送礼佳品 。
今年,南方农村报重新挖掘与定义广东人的“礼”,精心打造广东人自己的手信——广东三宝。来自新会 、化州、阳春的道地南药——新会陈皮 、化橘红 、春砂仁,组合为礼轻情重的岭南福匣,以“真产地 、真年份 、真品质”为特点,满载南粤大地之福气、粤韵之风华 ,酿情于手信之中 。
今年,岭南来信,“三宝”赠君,深念故人情 。
文明胚胎
“手信文化”渊源流传
广东,中国南方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省份 ,诸多独特风俗习惯在此扎根。礼亦如此。
在西汉时期,岭南人称使者为“信”,手信往往指的是传达消息或担任使命的人 ,对于社会的作用通常是“故遣信使 ,晓喻百姓 。”而到了唐朝,“信”逐渐引申指礼物及人情 ,书信居多 ,有“今之流俗以赠书送物为信”的说法 。
新会熊子塔 ,正宗新会陈皮的地理标志 。
唐宋以来,对于“手信” ,广东人有许多说法,诸如 :“信物” 、“礼信” 、“愿信”等等。在潮汕地区,当地人尊崇“礼尚往来”,在登门拜年 、探亲访友、赠别饯行时,把随带致送的礼物称为“手信”。久而久之 ,手工艺品、土特产 、中式服装、茶叶 、中式餐具、金饰及中式饼食,成为了广东人赠亲送友的“手信” 。
礼是包括多种含义的综合体,它不仅是礼仪 ,也包括礼乐 、礼俗 、礼制、礼教等多方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