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同时递交IPO申请的叮咚两家买菜App,又前后脚发出了各自的买菜2021年三季度财报。
两家公司都靠“前置仓”取得成功,日优但在这季度 ,时间两份财报更像是不多概念的PK:
每日优鲜依旧在财报中赞美前置仓这个模式 ,财报里还提到了自己菜市场的叮咚改造升级能力 。
而叮咚买菜则借用了时髦的买菜网红品牌公式自比 ,说自己是日优costco+DoorDash的结合——Cotsco代表了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高性价比商品,时间以及高粘度的不多消费者;而美国最大外卖平台Doordash的优势 ,则是叮咚29分钟送达的确定性履约能力。
截至发稿前 ,买菜叮咚买菜的日优股价已经低于上市时的24美元 ,每股23.25美元 ,时间市值54.88亿美元。不多上市首日即破发的每日优鲜 ,如今市值只有11.61亿美元 。
两家生鲜买菜平台 ,股价和市值相差了近5倍。这种差异 ,主要体现在营收规模和增速。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叮咚买菜的营收增长了111%,从30亿元增长至61.9亿元。而每日优鲜的营收增长了47.2%至21.2亿元。
但仔细研究两家公司的财报,会发现:两者的“同”,如今远大于“异”。
两个玩家面临的困境几乎一致 :
低毛利的卖菜生意,内有居高不下的履约成本,不花钱打广告+提供羊毛就无法拉来的消费者,外有阿里、京东、美团 、拼多多等玩家的下场竞争,以至于它们持续亏损。叮咚买菜的亏损同比扩大了136%至20亿元。每日优鲜的亏损也在持续 ,本季度亏了9.7亿元。
好在从环比看,亏损都在收窄 。一向激进狂奔的叮咚买菜,也在这个季度调整了策略 ,提出“效率优先,兼顾规模”。
两份财报里,都提到了同一个关键词,“效率” 。实现效率的具体路径也相当一致:在消费者端,要关注高净值用户 ,升级会员制度。在供应链端,是提升供应链能力,增强直采能力,拓展自有品牌,丰富SKU 。
买菜是刚需 ,我国生鲜零售市场超过5万亿 ,每年还将以5%左右的水平增长,生鲜电商渗透率也才14.6%。将上海作为第一站的叮咚买菜 ,在北方市场拥有优势的每日优鲜,其实它们玩的还是一样的游戏 ,拿着一样的地图,打着一样的怪 ,就比谁能先跳出来了。
策略调整
今年6月,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敲钟时,招股书透露出的策略几乎可以拿“冰火”作比:
每日优鲜已走向保守 ,几乎降低了包括履约费用、销售和营销费用 、一般行政开支和技术等所有运营成本 。叮咚买菜则以攻城略地之势高举高打。
当时,叮咚买菜创始人梁昌霖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盈利不是目的,而是会发生的结果,“目前的时间点 ,我们还是愿意投入更多的努力,做更大的市场......离开规模谈各种盈利,我觉得这都不是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商业逻辑。”
拥有12年军旅生涯、且连续创业4次的梁昌霖,向来“炮火猛 、反应快” ,敢于正面硬刚。但仅几个月,叮咚买菜就改变了打法。财报和分析师电话会议中 ,梁昌霖都提到了“效率优先 ,兼顾规模”的策略调整,开始考虑盈利的事儿,“我们现在对于我们预期的盈利时间表比IPO时预估的更为乐观 。”
叮咚买菜首席战略官俞乐在电话会议上表示,上海将在Q4实现UE(UnitEconomics,单位经济效益)的盈亏平衡 ,并将在后续逐步带动整个长三角区域的UE转正。
单位经济效益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