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亚洲非常大的华星单体厂房
、华星光电10万平方米的光电显示面板生产车间,只见无数的建成家非晶面机械手臂有序地忙碌着,却很少能够看到工作人员的大部代液身影
。玻璃基板在不同机台之间的分国运转、衔接都有严格的板线数据计算 ,按照华星光电CEO薄连明的企业说法是“我们基本是无灯工厂”
。
样的新闻“无灯工厂”在过去的家电制造企业是难以想象的。TCL向上游产业延伸的华星华星光电液晶面板项目,开启了其“智造”转型的光电全新历程。
结束国内彩电“没面子”时代
尽管中国早已是建成家非晶面大部分国家非常大的电视机生产国,但长期以来“缺芯少屏”制约了国内彩电企业的大部代液发展,我国液晶面板对外依赖度曾达到100%,分国是板线仅次于石油 、芯片
、企业铁矿石的第四大单一进口产品 ,而且“没面子”的结果就是日韩等面板厂商对国内彩电企业进行技术封锁和价格垄断。
2010年
,TCL投入资金245亿元建设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项目,成为当时深圳建市以来规模非常大的投入资金项目,也是我国较早的自主建设的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 。华星光电生产能力的提升,不仅改变了TCL的产业链格局,还带动国内面板自给率达到31%。
华星光电成为创新大户,2014年,华星光电PCT专利申请量居中国企业第四名 。2015年4月二期项目实现量产
,26万片的产能成为大部分国家非常大 、盈利水平较高的8.5代线 ,华星光电高调进入高等显示屏供应商的行列 。去年,TCL在武汉启动三期6代低温多晶硅—AMOLED中小尺寸触控面板项目
,日前刚刚提前封顶,将为其智能移动终端业务提供更好的支持。
智能大脑指挥下的无灯工厂
从白玻璃基板进入生产线到形成液晶面板
,大约需要13.5天,中间要经过金属镀膜、气体沉积等多次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如此复杂的程序 ,人工无法实现,各工作机台转换都必须通过自动化连接。因此,华星光电从建厂开始,每年投入数亿元资金用于IT系统的建设 ,智能化和信息化融入到了企业遗传因子
。
记者了解到
,一块玻璃基板进入生产线后就被打上条码,这些数据将终身保存。生产中产生的成千上万数据参数
,都将进入华星光电信息系统,并做后台处理。薄连明告诉记者,这让华星光电生产的每一块面板都有据可查。
与智能生产同样重要的是智能管理。华星光电每天要对众多参数进行分析处理
,生成有关品质
、良率、支撑稳定性等方面的信息。这些数据信息与企业ERP系统、CIM系统等一起 ,形成一套BI(智能分析)系统
,充当着华星光电“大脑”的角色。
这套BI系统完全由华星光电自主开发,2013年基本建成
。通过BI系统,华星光电实现了各部门的信息共享 ,提高了执行力和市场反应能力
,并且由于信息连续性的增强,可以寻找规律性
,从而提高决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