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人的记忆里,少不了观看采茶戏的粤北经历。那有本土特色的采茶剧情、诙谐有趣的戏客唱词,抑扬顿挫的家人剧唱腔 ,常常把观众逗得捧腹大笑。味喜
粤北采茶戏又称唱花灯、粤北唱花鼓、采茶采茶、戏客大茶戏、家人剧采茶戏 ,味喜是在群众欢度节庆时的灯彩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民间小戏剧种。其流行于粤北地区和粤东地区,原有南雄灯子 、韶南大茶和连阳调子三种派别,都用粤北客家方言演唱,1950年后逐渐交融 ,1959年统称为粤北采茶戏。
据载,清朝乾隆、嘉庆年间 ,粤北和粤东北流行唱采茶 。农村艺人组织调子班、灯班 、大茶班,划地作场 ,由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登场表演,边唱民间小调边持扇子或彩巾起舞 。后来艺人加以改进 ,或从生活中提炼,或模拟飞禽走兽形态,或借鉴民间武术,或向大剧种学习 ,在表演上形成以扇花、矮步 、吊马为主要特征的程式动作,人们称之为“三脚班”“采茶戏” 。
粤北采茶戏剧照。 南方+供图
翻阅史料发现,采茶戏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清嘉庆 、道光年间 ,采茶歌和采茶戏流行愈烈 ,屡遭官绅查禁 。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 ,兴宁县知县立碑“禁歌舞采茶”,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海丰、陆丰两县的边界立起“禁乡村不许演唱采茶戏”的石碑。福建官绅对采茶戏也是“立约趁逐”“严行禁止”。
采茶戏为何被禁?官家给出的理由是低俗 。这其实是民间艺术初发和发展阶段都会面临的问题。民间艺术往往讲究接地气 ,自然难以风雅,在野蛮发育期,为了迎合观众,走上低俗之路,无非是为了博眼球,保证票房罢了,可以理解为一种生存策略 。
但采茶戏内在的魅力并不依赖于格调的高低,演员载歌载舞 ,活泼优美 、轻松奔放,富有乡土气息 ,并以当地方言演唱,无论在人物安排、情节设计或语言运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