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查“环保法典” 分钟级解译固废 半小时出环评报告 人工智能在生态环境监管领域“大显身手”
秒查“环保法典” ,大显身手追踪“历史病历” ,人工智能识别固体废物倾倒线索,生态环评报告表编制时间缩短至30分钟左右……
记者近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 ,环境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为生态环境部门守护绿水青山装上“智慧大脑”,监管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执法 、大显身手环评、人工宣教等领域“大显身手” ,生态全方位赋能生态保护。环境
智能识别违法线索
有了AI智能识别固体废物倾倒线索 ,监管解译耗时已缩短至“分钟级”。领域
据了解 ,大显身手非法倾倒、人工堆存的生态固体废物,占地面积通常在几十至几千平方米之间 ,属于典型的小尺度目标 。根据最小成像单元原理,这些目标只能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识别 ,而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谱段数量普遍较少,限制了固体废物的光谱特征分析潜力,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解译难度。
同时,在“清废行动”前,相对于生态 、水 、大气等环境监测领域,固体废物识别属于新兴领域,相关研究应用较少,现成的技术方法和应用示例有限 。为更加及时高效发现问题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以下简称卫星中心)利用基于神经网络的语义分割算法SFE-YOLO等深度学习模型研究建立基于AI的固体废物人机交互解译技术方法 ,初步实现遥感影像处理、固体废物识别、问题图斑导出等自动化作业。
“通过不断优化解译规则,迭代解译算法 ,固体废物执法工作得以迈向智能化和高效化,解译耗时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解译准确度由长江经济带‘清废行动’的50%提升至黄河流域‘清废行动’的70%以上 。”卫星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
技术的进步在推动固废排查工作开展更加精准高效的同时 ,还能够促使地方从“被动接收”向“主动监管”转变。
2023年至2024年,辽宁省生态环境厅在全国范围内首创省级“清废行动”,联合卫星中心发挥遥感、GIS与信息化技术优势实现固废点位“排查—核实—整治—回头看”全过程的数字化 、智能化管理。
2024年,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卫星中心研究构建面向山东特色的固体废物“AI+遥感”融合的人机交互识别技术方法,强化固体废物识别的针对性与准确性,提升排查效率。
环境问题“有迹可循”
AI对于执法监管的助力还不止于此 。
AI能秒级锁定人类活动热源区,赋能海洋温排水遥感监测。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说,借助包含标准文件、管理方法及核电、火电行业专业信息的知识库,以及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检索系统,监测人员只需输入有效关键词即可秒级锁定引起温升的人类活动区域 ,彻底告别“翻资料半小时,找答案一分钟”的低效工作模式。“面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智能热源区快速定位 ,这种高效的工作模式有利于破解‘大海捞针’难题 ,准确掌握沿海热源分布 。”该负责人说。
AI还能高效判别排水口 。通过自动检索网络公开资源和接收人工投喂的精准专业信息 ,AI平台可全面总结分析电厂排水口的地理信息与图像特征。当监测人员输入影像时 ,AI助手可智能辅助识别进出水口特征,提供专业判断依据和分析结果,从而整合多源信息有效识别温排水入海途径 。
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AI也在扮演重要角色。针对标准查询繁琐、污染溯源低效、报告审核耗时等痛点,江苏省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近日尝试将DeepSeek-R1大模型与本地化Dify平台深度融合 ,打造三大“智能利器”。这三大“智能利器”分别是:
秒查“环保法典” 。输入“监测站房巡检要求”“无组织排放标准”等模糊问题,AI自动匹配72份大气标准文件 ,精准定位条款并标注来源 ,解决“翻文件半小时 ,找答案一分钟”的难题。
追踪“历史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