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SolidPower
2017年 ,都在布局总部设在加州安纳海姆的固态美国电动汽车公司Fisker发布了一项刚完成申请的固态锂电池专利:充电1分钟,续航800公里。电池多久
这个续航表现是距离特斯拉在2016年发布的Model3约346公里续航的2.3倍。
创始人HenrikFisker在接受采访时信誓旦旦地表示 ,真正固态锂电池会在2023年量产 ,上车价格只有锂电池的还需三分之一 。
HenrikFisker这不是都在布局Fisker公司第一次涉足固态电池领域,也不是固态HenrikFisker第一次在公众面前画“固态电池”的饼。
2018年,电池多久HenrikFisker表示 ,距离公司攻克了固态电池难题 ,真正最终设计将在数月内公布。上车
2019年 ,还需搭载固态电池的都在布局Fisker跑车迟迟无法下线,公司只能推出搭载液态锂离子电池的普通电动车来堵住愈发猛烈的批评声。
2021年,HenrikFisker表示,已彻底放弃固态电池计划 。
至此,Fisker公司的全球固态电池最速量产梦,彻底宣告破碎。
“这是一种这样的技术,当你觉得已经完成了90%,几乎达到目标时,然后你意识到剩下的10%比前面的90%困难得多 。因此现在,我们完全放弃了固态电池 ,因为真的无法落地。”HenrikFisker说 ,“我个人认为 ,不管是哪种形式的量产 ,固态电池都至少还需要7年。”
作为液态锂离子电池的替代者 ,固态电池的出现与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比锂离子电池 ,固态电池安全轻量、成本合理、支持快充,是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最佳出路,是根除现有电动汽车续航里程顽疾的唯一处方,是电动汽车彻底干掉燃油车的锋利杀手锏。
2022年,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公司蔚来将在全新车型ET7上搭载容量为150度的固液混电池包 ,2022年也因此被划定为“固态电池上车元年” 。
是期货画饼,还是脚踏实地。是热钱所向,还是黄粱一梦 。
答案 ,就写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里。
电动汽车新“肾宝”
提起电动汽车,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 :“腿”太短。
这里的“腿”短,并不暗讽电动汽车四个轮圈尺寸偏小,而是直截了当地指出现售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普遍无法覆盖一台交通工具应能支撑的行驶场景。
续航大幅缩水、半路趴窝 、冬天开电动车差点被冻僵等驾驶电动车出行时遇见的荒唐问题常见报端 。电动汽车续航虚的缺点在寒冷天气中被几倍放大的同时,也降低了潜在消费者对这种新能源形式的信任阈值 。
北汽新能源研究院副院长代康伟曾总结过电动车冬季续航衰减的三大因素:
第一个困扰是电池本身。电池作为一个化学产品,一旦温度低,内部电解液会变得黏稠、锂离子迁移速率变慢,导致电池活性降低,影响电池性能和容量。
第二个困扰是空调系统。在燃油车里 ,空调系统依赖发动机余热供暖。但电动车没有发动机 ,依赖电池供暖,消耗巨大。
第三个困扰是低温导致传动系阻力增加。冬天空气密度和夏天空气密度不一样 。冬天空气密度增大,导致风阻变大 ,电能消耗随之暴增。
从电动汽车诞生之日起便与之深度捆绑的“里程焦虑”并没有因技术进步发生太多改变。究其原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至今没有颠覆性创新出现 。
1881年,全球第一台电动车呱呱坠地,42岁的法国电气工程师古斯塔夫·特鲁夫(GustaveTrouvé)在巴黎国际电力科技展上首次展示了它,驱动其前行的是笨重庞大且危险的铅酸电池 。
1997年 ,日后称霸全球的混合动力汽车——第一代丰田普锐斯(配置|询价)量产交付 ,它使用的是由日本松下制造 ,重量53.3公斤的镍氢电池组。
但在普锐斯席卷全球前,日本索尼公司在1991年成功生产出全球首款商用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和快充友好两大特性 ,让锂离子电池在消费电子领域坐上一飞冲天的喷射器。
2008年,特斯拉将锂离子电池装载在了彻底颠覆百年汽车行业格局的跑车Roadster上 ,一段属于锂离子电池的汽车神话故事就此写下开篇。
至今,锂离子电池已完成三次技术代际转换 :钴酸锂正极是第一代,锰酸锂和磷酸铁锂是第二代,三元锂是第三代。三代锂离子电池均由四大部分组成:正极、负极 、电解液与隔膜 。
磷酸铁锂和三元锂是各大汽车公司最偏爱的主流配方,前者价格低,稳定安全 ,但能量密度低且低温性能差 。后者能量密度高 ,支持快充 ,但价格高且热稳定性差 。
但无论是磷酸铁锂和三元锂 ,都将很快面临两大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