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收割后 ,脱贫顾不上清闲几天,地区都严吴银珍又开始忙碌起来 。乡村早上把娃娃送到学校后,振兴她就匆匆往家赶 ,贵州格落农具肥料往电动三轮车上一撂 ,不摘风风火火奔向山头。脱贫若是地区都严在从前,她可拿不出这股干劲儿。乡村
从县城出发,振兴仅十来分钟车程,贵州格落便到了吴银珍居住的不摘村子——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凤羽街道兴乐村。三都县地处月亮山与雷公山腹地 ,脱贫曾经是地区都严贵州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在2020年3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乡村兴乐村位于尧人山脚下 ,这里山多地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
“家里有老人和孩子要照顾,我留在村里 ,种出来的粮食仅够自家吃 。”吴银珍家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一家人全指望丈夫的务工收入过日子。近年来,兴乐村依托地处城郊接合部的区位优势 ,发展起了蔬菜和精品水果两大产业 ,为留守群众开辟了一条增收好路子。
眼看老乡们的腰包慢慢鼓起来了,吴银珍坐不住了 。为了增加家里的收入,前些年,庄稼收割后她试种过一块地的花生 。因为交通不便,所有农资都要肩挑背驮 。“拎着农具,走走停停一个小时才到地里 ,连午饭都得带上山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今年初,三都县纪委监委组建4个监督检查组,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 、听取汇报等方式 ,对“摘帽不摘责任 ,摘帽不摘政策 ,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确保政策的延续性、稳定性。
“地里听不到任何机器轰鸣声,老乡们还在用传统方式耕作,能看到的运输工具只有几匹马。”4月初,三都县纪委监委派驻第六纪检监察组组长石昌盛 ,带领监督检查组成员到兴乐村走访 ,发现山下产业基地配套设施虽然建得不错 ,但当沿着土路往山上走时 ,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与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交流后,监督检查组了解到,兴乐村大部分耕地集中分布在山下 ,只有一个村民组的地位于山腰 。由于周边没有群众居住 ,当初的“组组通”硬化路项目并未延伸上去,造成这片200多亩的耕地 ,成了村里的交通“孤岛” 。
找准问题摸清症结后,三都县纪委监委立即督促凤羽街道、县交通局等主管部门扛起主体责任 ,争取到贵州省脱贫退出县补助资金60万元,为兴乐村修建产业路 。在修路的同时 ,村里抓住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