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誉为防止产能过剩利器的减负“项目审批制度”,如今却遭受着来自各方的工信拷问 。
中国的部光光伏业是典型的资本驱动行业 ,无论是伏行光伏组建厂还是大型地面光伏电站
,动辄都需要高等别的政加资金,而且需要发改委的大准行政审批方可建立。原本行政审批的入门初衷是为了控制产能过剩 ,毕竟企业的槛行本质是逐利 ,看到盈利前景时蜂拥而上,业资会对行业未来的减负整体发展埋下隐患 。
然而即使如此,工信光伏业依然没有遏制住产能过剩的部光苗头。在经历了高速发展的伏行几年之后
,2011年光伏业遭遇拐点
,政加光伏企业库存积压
、大准价格下滑
,再加上信贷收紧 ,一时间光伏业哀鸿遍野
。
一位地方相关部门人士对记者直言 ,凡是拿到了发改委“路条”的项目后期都比较顺利,无论是土地审批还是银行信贷都一帆风顺。这导致了企业更加喜欢跑部委 、要路条
,甚至出现了光伏业“路条”被企业之间公开炒卖的情况
。
但在记者看来,行政审批权只是由相关部门部门代替了企业进行决策,却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处于部分失灵状况
。比如,原本相关部门应该对于整个行业的产能扩张进行节奏管控 ,但从历史经验来看,发改委全局掌控产能的职能显然暂时缺位。因为2009年工信部初次提出提出太阳能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之后,科技部却针锋相对,认为多晶硅领域存在“产能过剩”的判断有失公允,随后发改委亦没有在审批环节对光伏业一路高歌的产能进行控制。
进入了2013年第二季度之后
,我国光伏业的情况一度出现了好转
,无论是组建价格还是出货量都出现了明显提升。其中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国二三线城市的部分光伏小厂暂时停产 ,产能过剩问题得到了暂时缓解。
然而这并非是长远之道。在一次内部会议上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直言“我国很多没有技术门槛的行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需要相关部门引导有序退出”
。
光伏业人士对此表示质疑
,因为中国的光伏企业以民间资本居多,无论是国资委还是发改委都没有让企业强制退出的行政权力。况且中国光伏业尚没有建立企业退出的有效机制 ,因此这只能停留在设想阶段。
不过记者近日获悉,在处理我国个别行业产能过剩的难题时,工信部的整体思路是减少行政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