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超燃!超燃成功厦大成功发射火箭 验证多项火箭回收关键技术
带有“翅膀”的发射“嘉庚一号”可重复回收利用 ,以后还能看它继续飞。火箭火箭回收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许蔚菡、验证通讯员欧阳桂莲)5 ,多项4 ,关键3 ,技术2 ,超燃成功1 ,发射发射!火箭火箭回收
昨日上午7时28分 ,验证在我国西北部沙漠无人区特种飞行试验发射阵地,多项厦门大学“嘉庚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关键并在指定着陆点回收成功 。技术直飞苍穹 ,超燃成功问鼎九天 ,厦大这枚火箭刷爆不少人的朋友圈。
厦门大学表示 ,此次发射的目的有两个 :在火箭上做一场空气动力学试验和验证火箭的回收重复使用技术 。其中 ,空气动力学试验的最终目标是 ,提升民航飞机速度到现有速度的五倍以上,实现两小时内全球直达;火箭的整体回收,则迈出了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发展的重要一步 。
小目标
实现2小时全球直达
科研团队利用7个月完成火箭的研制。
“嘉庚一号”由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和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制,总长8.7米、翼展2.5米宽、起飞质量3700公斤,全程在大气层内飞行,最大飞行高度26.2km 。
2017年 ,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将“民机涡轮基组合动力系统”项目列为牵引性发展方向。所谓“民机涡轮基组合动力系统”项目,研究的是高超声速民用飞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最终目标就是提升民航飞机速度到现有速度的五倍以上,实现两小时内的全球直达,彻底改变世界航空格局和人类交通文明 。此次“嘉庚一号”成功飞行并演示验证双乘波前体布局的气动性能,是该项目达成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外,“嘉庚一号”火箭最后是以“带翼水平滑翔+伞降回收”的方式在指定着陆点成功回收。它的整体回收,迈出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发展的重要一步 。
快速度
用7个月造一枚火箭
据了解,此次研制工作从“双一流”校级重大项目立项到成功发射历时仅七个月 。由厦大航空航天学院与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成立重大项目工作团队,精心组织了航空 、机械、仪器 、电气、控制等各学科优秀青年教师协同开展快速迭代论证,选派硕、博士研究生长驻设计场所、生产车间、总装厂房和发射阵地 。可说是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效率,完成了这款新型火箭的研制和发射任务 。
你所不知道的厦大航空系
我国的航空高等工程教育可追溯到20世纪初,福建更是开创我国航空工程高等教育的先河。
根据厦门史料记载,1928年8月,一批华侨在海外筹募资金并筹办厦门五通民用航空学校 ,该校堪称中国民办航空教育的发祥地 。厦门人陈文麟更是在九十年前驾驶“厦门号”飞机从英国伦敦起飞,途经欧亚十几个国家 ,行程1.5万公里 ,成就了中国最早的国家长途飞行 。
1944年4月,厦门大学正式成立航空工程系 ,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最早创办航空本科教育的高校之一 。航空工程系的第一任系主任是法国国家航空博士叶蕴理教授,其后几任系主任和师资也大多闻名遐迩 。强大的师资和实训、实习手段 ,让厦大航空工程系的学生出类拔萃。被誉为机器人“中国老爸”的张启先院士,被誉为“中国飞豹之父”的陈一坚院士,都是厦大航空工程系校友中的佼佼者 。
1951年,因中央部署调整 ,厦大、北洋大学和西北工学院的航空系合并成立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厦大航空系停办;2008年,厦大87周年校庆 ,厦大航空系举行复办揭牌仪式。历时7年后,2015年4月6日,学校整合相关学科资源,由原航空系 、机电工程系和自动化系成建制合并,组建成立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发动机专家尹泽勇出任院长 。
目前,厦大航空航天学院不断加强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 ,逐步形成以空天飞行器及动力技术、高端装备智能设计与制造、运载器复杂环境动力学与控制 、先进航空工程服务技术四个特色发展方向。
这些高校也曾成功发射火箭
其实,除了厦门大学 ,国内还有不少高校自主研发火箭或卫星并已送入太空 。中国第一枚自行研制并成功发射的探空火箭是1958年9月8日由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研制发射的二级固体探空火箭“东方-1号” 。
2000年 ,清华大学成功发射一颗50kg级的小型卫星———清华一号。这是清华大学发射的第一颗卫星。2006年11月1日8时 ,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薛松柏按下“北航1号”电子点火按钮 ,宣告了中国首枚完全由大学在校本科生独立设计、制作完成的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
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