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光光伏技术和产品,采取差别化的伏产发电市场准入标准;采取了不强制要求光纤通信、不要求低电压穿越、品及不要求并网检验等简化并网措施
,并网标准以保障分布式光伏的准入资讯顺利并网进入6月,光伏行业新政频发,将双剑指产业整体技术升级缓慢
、升级并网技术标准缺失的行业发展顽疾 。近日 ,国光国家能源局、伏产发电工业和信息化部、品及国家认监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并网标准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此外,准入资讯“光伏发电并网关键技术标准研究”项目也在6月初通过验收。将双从“制造”和“应用”两方面市场入手,升级我国光伏技术产品和发电并网准入标准将进行双升级。
“我国光伏产业规模居大部分国家靠前,可这光环的背后靠的是规模化效益,而不是技术与质量效益。我国光伏产业如果还是扮演‘世界加工厂’的角色 ,未来之路将无以为继 。”中国可更新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亟须升级
,这已经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
。此次光伏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循环递进机制的建立,意味着这将是一场持续而长久的光伏产业淘汰赛
。
首轮标准并不高今后还将循环递进
在光伏产品市场准入标准方面,《意见》在光电转换效率和衰减率两大指标上提出了量化标准。其中 ,光伏发电项目新采购的光伏组件应满足工业和信息化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本)相关产品技术指标要求,如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5.5%和16%、高倍聚光光伏组件光电转换效率不低于28%等。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单晶硅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在19%左右,多晶硅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则是18%左右 。“组件的转换效率在上述电池数据基础上分别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不难看出
,《意见》首轮提出的‘门槛’并不高 ,我国光伏制造骨干企业普遍都可以达标
。”孟宪淦说 。
为进一步提高相关企业建立技术优势的意识,《意见》还明确 ,国家能源局每年将安排专门的市场规模实施“领跑者”计划 ,要求项目采用先进技术产品
。据悉 ,“领跑者”计划对先进技术产品要求更高,如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达到16.5%和17%以上。
“与目前我国在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建设一样 ,实施‘领跑者’计划,并且对其技术产品提出更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给较新的光伏产品技术和商业运用模式树立参照标杆 ,加快落后产能退出市场、先进技术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促进光伏产业整体技术迅速升级。”孟宪淦说。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在提出光伏产品市场准入标准的同时 ,还附上了一句
:上述指标将根据产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
。
“光伏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循环递进机制的逐步建立,必将加速光伏发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孟宪淦指出,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光伏技术和产品,采取差别化的市场准入标准
,将有利于支持先进技术产品扩大市场,加速淘汰技术落后产品,规范光伏发电技术和质量监督管理 。据他分析,今后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市场准入标准每年将提升0.3%-0.5%。
光伏并网标准体系完善进程加快
与光伏上游制造业因光伏产品技术升级缓慢,而缺乏全部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一样,对于国内光伏应用市场而言 ,并网标准的缺失,也已经成为推动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
并网技术标准是保障光伏可靠并网 、安全稳定运行和效率高消纳的基础
。记者了解到 ,6月3日 ,“光伏发电并网关键技术标准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这意味着
,我国将建立完善的光伏发电并网标准体系,为我国并网光伏电站的建设
、验收、运行和维护提供一体指导 。
参与并承担了该项目研究工作的中国电科院新能源研究所副主任何国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光伏发电并网关键技术标准研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牵头承担 ,该项目构建了我国光伏发电并网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基础通用
、勘察设计、施工验收及质量评定
、运行维修和并网检验四大类80余项标准
。项目还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光伏发电并网国家标准13项、行业标准11项
,均已发布或报批。
何国庆告诉记者
,对于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其并网特性与风电场上有很多共同点 ,所以光伏电站并网标准制定时充分借鉴了风电标准的经验和教训
,《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在有功功率变化 、低电压穿越 、电网适应性等方面,有所同也有所不同,突出了光伏短时功率变化更快
、逆变器控制性能更好的特点
。
“与风电主要是集中式发展不同,光伏发电市场存在大量分布式开发方式,由于分布式开发点多面广,单个容量小、投入资金少,并网标准要求过高就会大幅增加并网成本。《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针对分布式就采取了不强制要求光纤通信、不要求低电压穿越、不要求并网检验等简化并网措施,以保障分布式光伏的顺利并网
。”何国庆介绍 。针对信息监测方面
,由于不要求分布式光伏上光纤等专网通信方式
,分布式光伏发展给电网的监控带来非常大困难,目前分布式光伏大都处于不可预知 、不可监测、不可控制的状态。当分布式光伏容量在一定区域内达到一定比例时,会对电网运行带来非常大风险。
“为此,我们开展了分布式光伏网格化功率预测和运行控制技术研究,采取分区域、画网格的方式对分布式光伏进行预测和监测 ,可实现15分钟一次的运行信息采集和存储,大大提高了分布式光伏的可知可控性
。”何国庆透露,目前该技术已在江苏和北京进行了示范应用,进一步成熟后可在全国推广应用
,不仅有利于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还可用于光伏发电的技术评价和质量监督。
淘汰,或许才刚刚开始。如果说2010年那一轮疯狂扩张及其后的产业洗牌
,是确立了光伏上游制造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路线及其产业格局,新一轮的洗牌,将很可能经由下游电站系统的质量与产品性能而拉开竞争者之间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