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剪纸,从乡土舞台到现代市场的潮州剪纸千年心潮 | 非遗农韵,时长共5分46秒)
黄朝阳的从传剪纸工作室位于韩江西岸的潮安浮洋镇的新安村内 ,和旧时“新安寨”隔着四五排民房和一条小河 。现代工作室取名为“跃然斋”,心潮走进“两进”风格的潮州剪纸工作室,零星的从传光线从屋顶的玻璃上穿透下来 ,打开灯,现代那些民风民俗、心潮花鸟虫鱼 、潮州剪纸潮州戏曲就在他的剪刀下纷纷“跃然于纸上”。
2006年 ,潮州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清代中期在庵寺祭祀活动中迅速发展,千百年来持续不断记录下花果、走兽、人物等南国风情 ,再到如今“供品花”在潮州人的信俗活动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剪纸一直存在于潮州人民的生活中 。
“这是我的使命。”黄朝阳是潮州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年前他从深圳回到潮州,一直在潮州剪纸中深耕、传承、研究 、创作,潮州剪纸已经成为他一生的事业。
潮州剪纸已经成为黄朝阳一生的事业 。
缘起:本土化的剪纸技艺
在潮人的故事里,“剪纸”一直相伴相生。剪纸最开始出现在潮州,只是一项伴随着汉族迁徙而来的中原技艺 。
黄朝阳所居住的新安村,先民多为韩江上游来此定居的客家人,南宋地理著作《舆地纪胜》谈广南、福建的语言时说:“虽境土有闽广之分,而风俗无漳潮之别”,宋元时期闽南迁潮者也移民至此 ,几千年来,中原儒家文化 、闽文化、移民回流带入的东南亚民族文化等在韩江两岸相互融合 ,形成了面貌独特的潮州文化 。
潮州地区人口到清中叶爆发,渐渐出现粮食不能自给的局面,这一时期 ,“精耕细作”逐渐成为潮州农事生产的特点 ,民众的审美随之朝着“精雕细镂”的风格变化 ,民众的行为也开始在信俗活动,祭祀之风上盛行,来自中原的剪纸技艺开始有了潮州人自己的历史底色和乡土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