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上一个关于车机语音控制的内卷视频非常火。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加剧“坏人”正在通过语音控制车机系统,汽车外面的到底人发起打开车窗指令来操控汽车 ,汽车就像一个很听话的该比孩子 ,乖乖的内卷打开了车窗。
有意思的加剧是 ,这种现象不只是汽车发生在这款智能汽车上,在其它多款汽车上都已经出现了,到底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该比担忧,这些原本很“智能”的内卷功能,怎么就变成了安全隐患。加剧
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 ,汽车如今智能汽车的到底配置越来越高,并且在AI智能的该比引领下 ,也变的更加智能 。而这种智能不仅仅是体现在语音控制系统上,更广泛应用在自动辅助驾驶领域 ,按常理来说,有了智能化技术的加持 ,新车会变的更安全,也更智能 ,但是事物总会有两面性 ,汽车在智能化技术的加持下,带来了积极推动汽车产业向前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 。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我们不禁要问,汽车越智能越安全吗?智能化时代 ,智能汽车到底该比拼什么 ?
软硬件疯狂堆砌,智能汽车进入“内卷”状态
不夸张的说,当下智能汽车已经进入了疯狂的“内卷”,不管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 ,都在朝着智能化的赛道倾斜 。从本届广州车展我们也可以看出,车企们都拿出了自己在智能化领域的新产品 ,这些新品最大的亮点就是智能座舱已经成为标配,自动辅助驾驶已装车,还有各种雷达的数量也在不断叠加,这些车企就好像在告诉同行和汽车行业 ,智能汽车如果没有这些配置 ,就很难拿得出手 ,根本就没有竞争力。
其实我们也发现 ,随着汽车智能化加速发展 ,智能汽车的技术高度也在不断拉升,另外像电子电气架构、传感器 、智能芯片等也在不断迭代 ,电子硬件的重要性也开始持续提升。另外智能驾驶技术与交互体验,也将成为新阶段产业竞争的核心,这些智能科技配置已经成为智能汽车的重要标签 ,也是车企们一拼高下的资本。
比如广州车展长城汽车发布的高端品牌沙龙带来的机甲龙,配备了4颗激光雷达 ,可实现激光全视角覆盖,同时搭载大禹电池技术,并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 。
另外,威马推出的首款轿车M7,全车搭载有32个传感器 ,包括3个高清超规激光雷达 、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11个高清摄像头和1个独立高精定位模块 。在感知配件装载数量上超过了蔚来ET7(配置|询价)和小鹏P7 ,与售价超40万的智己L7平手相对。
此前威马汽车CEO还表示 ,未来三年威马M7的硬件配置会更丰富 ,而且还要实现自我进化,拥有生命感的智能。还有广汽埃安发布的NEDC续航里程超1000公里的AionLX(配置|询价)Plus ,搭载12颗高感知雷达传感器的思皓E10X花仙子款 ,以及关注度较高的小鹏G9 、高合HiphiZ等新车 ,在软硬件配置方面都是史无前例。
其实不只是新能源汽车在智能化方面内卷 ,就连燃油车也加入了这一阵营。众车企推出的燃油车在智能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不少车企将自己的高阶新品称为“燃油车造车新势力” ,其实车企也希望通过智能化的差异化表现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自主品牌车企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比如长城汽车推出的WEY摩卡 、玛奇朵等 ,还有吉利的领克品牌推出的领克09车型等 ,在智能化方面的表现都非常亮眼 。
值得关注的是 ,车企目前都在不遗余力的为智能汽车堆砌硬件,甚至就连未来或许会用上的配置都进行了预留 。目前这种现象就好比过去的手机,虽然5G网络并没有实现全覆盖,但是手机研发者已经将手机提前设计成支持5G网络的配置,跑在了行业发展的前列 。
所以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车企们也在智能汽车上不断堆积硬件,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硬件冗余,大家都相信,智能汽车快速发展的前提下 ,硬件冗余对智能汽车产生的影响很小。但是未来智能汽车的技术快速发展远超想象 ,只有提前布局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从这个角度来看 ,智能汽车的内卷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内卷过后也会恢复到常态发展。其实无论如何内卷,对于电动汽车来说,最终要实现的是利用智能化方面的进步吸引那些燃油车用户的转化,让整体汽车市场结构实现从“哑铃”到“纺锤”的转变 。
其实汽车在完全实现自动驾驶之前,行业出现内卷也未必是一件坏事,毕竟行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成熟的过程,同样也需要激烈的竞争,这样才能推动整个行业不断向前。但是,随着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 ,智能汽车的“内卷”也开始加剧 ,比如汽车的软硬件越来越同质化,车企很难将产品的差异化打造出来,导致产品力不突出,所以未来智能汽车要拼什么 ,也是车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不论如何内卷,安全永远是智能汽车发展的底线
汽车产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 ,如今对于造车而言似乎已经不是什么难事 ,而如何打造最智能的汽车,才是当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今智能汽车同质化产品泛滥,软硬件的过渡冗余 ,并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而智能汽车也不是越智越安全 。那么,未来智能汽车到底该比拼什么呢?如何找准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们可以看到,智能汽车如今比拼的都是智能座舱 、智能驾驶等方面,要想实现这两方面的引领,那必然离不开智能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