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凌晨1点23分 ,活过境北京,东方差不多正北方向、红号还地平高度25度出地影
,有人向右下方运动。每年”北京天文馆研究员朱进查到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以下简称“东方红一号”)的生日过境信息。
55年前,活1970年4月24日 ,东方“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红号还响起《东方红》悠扬的有人乐曲声
,将中国人的每年声音带进了太空。中国航天史由此开启。生日
今年4月24日 ,活是东方“东方红一号”在天上飞行的55周年纪念日,也是红号还朱进60岁的生日。“要是天气不错的话,又能看见‘东方红一号’。”朱进说
。过去大约30年里,他几乎每年都会在生日到来前查一查“东方红一号”的过境信息 。如果有可见过境并且天气好 ,他就会给“东方红一号”拍张生日照。
同一时间
,和朱进一样忙得不亦乐乎的,还有“东方红一号”总体设计组副组长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潘厚任。他总会接到各种科普报告的邀请
。常有人在听完报告之后问他
:“‘东方红一号’还能再飞多久?”潘厚任认真做了计算 :“乐观的话,‘活’到100岁没问题。”
看见“东方红一号”
很多人不知道“东方红一号”仍在天上飞着,而朱进已经攒了许多观看和拍摄它的经验。
“天黑之后的两三个小时和天亮之前的两三个小时,是观测较低轨道人造天体比较合适的时间 。这时 ,地面观测者在地球巨大的阴影里,而卫星可以从几百公里的高空折射或者反射太阳光。”他说。
朱进是一位老练的天文观测者,也是一位天文科普工作者
,2002年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调至北京天文馆任馆长。
朱进一直走在天文观测的“时尚”前沿。1994年他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后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河北兴隆的观测基地
,使用专业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1998年开始
,他进入流星观测领域 ,号召国内天文爱好者开展人造天体观测;1999年水木清华BBS成立天文版 ,他成为第一任版主;2001年 ,他开始使用像增强器与磁带摄像机拍摄“东方红一号”等卫星的影像;2008年年底,朱进开始用数码相机拍摄各种人造天体 ,并开始给“东方红一号”拍照
。
有时 ,朱进会给业余爱好者一些更为细致的“观测攻略”。“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