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 id='10AE626022'></code><style id='10AE626022'></style>
    • <acronym id='10AE626022'></acronym>
      <center id='10AE626022'><center id='10AE626022'><tfoot id='10AE626022'></tfoot></center><abbr id='10AE626022'><dir id='10AE626022'><tfoot id='10AE626022'></tfoot><noframes id='10AE626022'>

    • <optgroup id='10AE626022'><strike id='10AE626022'><sup id='10AE626022'></sup></strike><code id='10AE626022'></code></optgroup>
        1. <b id='10AE626022'><label id='10AE626022'><select id='10AE626022'><dt id='10AE626022'><span id='10AE626022'></span></dt></select></label></b><u id='10AE626022'></u>
          <i id='10AE626022'><strike id='10AE626022'><tt id='10AE626022'><pre id='10AE626022'></pre></tt></strike></i>

          嘉盛资本通
          嘉盛资本通

          王传福 :我就想给中国人争一口气 有这样一位中国企业家

          时间:2025-09-19 08:27:36 来源:

          生命有一种硬度,王传灵魂不屈 ,福想脚下就一定会有一片坚实的中国人土地 。

          有这样一位中国企业家 ,争口巴菲特称他为天才:“他能掌握最尖端的王传技术 ,做到别人做不到的福想事。”查理·芒格说 ,中国人“他是争口爱迪生和韦尔奇的合体”。

          但相较于企业家的王传称呼,他更喜欢别人叫他“技术狂人”  ,福想在他眼里,中国人“一切皆纸老虎” ,争口一切皆可改变 。王传

          芯片困境下,福想有人说,中国人“中国难以造出顶级芯片” 。他立即反驳道 ,“芯片是人造的 ,不是神造的。”

          同时,他又带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说,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中,这么一个聪明的民族打造的一个产业,除了第一 ,第二真是耻辱 。

          但不可否认,他也是一个荣耀与争议并存的人 。

          白手创业,他曾被打上了草莽商人的标签;连续跨界  ,他被认为是最有创新基因的商业野心家;激进扩张 ,他同时也被刻上了山寨大王烙印  。

          他就是王传福。

          这个有着“技术狂人”“汽车狂人”“颠覆者”标签的55岁男人,仰仗着他创造的“比亚迪模式”,带领着他在2003年成立的汽车公司,在充满喧嚣与质疑的潮水中不断翻腾 。

          回看王传福的过往 ,有年少时的艰辛 ,有转型时的阵痛,也有胜利后的荣光 。无论如何  ,这都是一位有必要细细研究的民族企业家 。

          罗曼·罗兰说,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 。

          细数那些称得上优秀的中国企业家,似乎都有一个苦难的开始。

          曹德旺辍学放牛,寒冬腊月里刨开冰冷的土地,只为捡几个别人翻剩下的红薯填饱肚子。

          任正非一家九口  ,合盖两三条被褥,年幼时最大的梦想不是好好学习 ,而是能吃上一个馒头  。

          生活虽难,但曹德旺和任正非至少还有着家人的陪伴,相比之下 ,王传福的人生 ,似乎从一开始就处在了绝境之中 。

          13岁丧父,15岁丧母 ,最小的妹妹因无力抚养而被迫送人,他发誓考上中专 ,长大吃上公家饭,母亲却在中考当天突然离世 ,即便缺考两门考试跑回家 ,依旧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

          家徒四壁  ,父母双亡 ,这就是王传福的人生开局。

          01

          暗夜行路 ,他的童年异常艰难

          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的一个木匠家庭,他排行老七,前面还有五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算上父母和后来增添的妹妹,家里一共十口人 。

          那个年代,一个农村家庭要养活十口人 ,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任凭王传福的父母如何辛苦工作,家里的经济情况还是捉襟见肘。

          日子虽然过得清贫  ,但靠着父亲世代相传的木匠手艺,一家人的温饱倒也能勉强解决 ,最重要的是 ,兄弟姐妹们生活在一起,那种其乐融融的幸福感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

          然而,这美好的一切 ,都在王传福13岁那年 ,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一年,罹患肺癌的父亲不幸离世,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身上,为了养活一家人 ,她没日没夜地替别人缝补衣服,但即便如此,也难以支撑八个孩子的日常开销 。

          万般无奈下,几个姐姐相继嫁人,妹妹被送到了亲戚家寄养  ,看着年幼的弟弟 ,成绩优异的哥哥王传方含泪辍学,自己进城打工补贴家用 ,但他心里明白,王家必须要有一个读书人,纵使日子再难熬,也一定要把这个弟弟供出来  。

          生活的苦楚 ,年少的王传福是尝够了  ,家庭的变故下 ,他与同龄的孩子比起来显得更稳重早熟,性格腼腆不大爱说话 ,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学习中 。他知道,一家人的希望都寄托了在了自己身上,发誓要考上中专 ,工作后报答家人 。

          可命运就是这么无常  ,王传福中考那年,母亲因积劳成疾,身体每况愈下,就在他中考那天,母亲撒手人寰 。

          得知消息后,王传福再顾不得接下来的考试了,扔下笔,疯一样地跑出了考场 ,可等他赶回家时,母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

          人生最苦是别离 。

          仅仅相隔两年 ,双亲相继离世 ,十几岁的王传福万念俱灰,望着家里的破房子 ,又想了想刚结婚不久的哥哥 ,他决定辍学打工 ,不再做家里的累赘。

          但当他把这个想法透露给哥哥王传方后,换来的却是两个重重的巴掌 。

          王传福后来回忆道,当时哥哥极力反对我辍学 ,他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我的命运,在哥哥眼里,“再苦再累 ,卖房也要读书 ,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

          听完这番话,王传福眼泪涌出,再次踏进中学的大门,他立志要考上县里最好的高中,而这一次命运没有再捉弄他,一年的日夜苦读,王传福最终被无为二中顺利录取  。

          此后 ,哥哥和嫂子开了一家小店,继续供王传福读书  ,相较于之前 ,王家终于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期,但时常还是会因柴米油盐而发愁。

          王传福读高中后开始住校 ,每周末会回家向嫂子取10块钱的生活费,有一次家里实在没有钱,嫂子翻遍全身 ,也只找到几张毛票,看着瘦弱的王传福 ,她咬了咬牙把自己的嫁妆当了出去 ,又在村子里挨家挨户地借钱 ,终于凑足5块钱给到王传福。

          看着那零零散散的一叠钱,王传福泣不成声 ,回到学校后愈发努力 ,王传福的高中老师回忆道 :“他是我教过最努力的学生了,他每天都只睡几个小时 。”

          而王传福也没有辜负兄嫂的厚望  ,高考结束后 ,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中南矿冶学院  ,也就是今天的中南大学,成为全县少有的几个大学生。

          那是1983年,王传福17岁 。

          02

          看准时机 ,扔掉“铁饭碗”,

          他让比亚迪响彻全世界!

          王传福上大学那天,王传方把自己结婚时带的一块“上海牌”手表送给了他  ,勉励他继续用功读书。

          后来,为了离王传福近一些 ,也为了多赚些学费和生活费 ,王传方又把家搬到了千里之外的长沙 ,在学校附近做起了小生意,继续供王传福读书。

          上了大学的王传福 ,也比小时候活跃了一些。在无为老家,他被人称为“哑巴子”  ,在大学里 ,他会积极参加在食堂举办的舞会,还获得过“舞林高手”称号 。

          不过 ,王传福的活动也就仅限于这些 ,看到哥哥如此辛苦 ,每到周末,如果不用学习或做实验,他就会去帮哥哥嫂子打理店铺 。中南大学就在“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岳麓山下,王传福却整整四年,都没有爬过这座名山。

          1987年 ,王传福被保送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读研 。在那里,他受到导师赏识 ,三年之后留院任职 。

          工作的第二年 ,他便被破格提拔为副主任 ,也是当时工作室里最年轻的副主任 ,随后几年是主任,高级工程师 、副教授……

          此时的他政治前途一片光明,也离他最初的梦想——吃公家饭,最为接近,再加上新婚燕尔,在外人看来,已经算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了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 ,这种日子可以一直安稳幸福地过下去 。

          时间到了1993年,又一个改变王传福人生轨迹的年份。

          这一年研究院决定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  ,由于王传福本科 、硕士期间都一直都专注于电池研究 ,他被委任为总经理,派往深圳负责公司的筹建。

          彼时的深圳,正是小平南巡后第二年,一片生机勃勃 ,无数座高楼拔地而起 ,耳边也流传着各种发家致富的传奇故事 ,王传福在这风起云涌的发展浪潮中嗅出了一丝只属于自己的商机。

          在深圳 ,他看到很多人在用“大哥大” ,这个砖头一样的手持无线电话,售价高达2-3万元 ,光是里面一块小小的镍镉电池,就能卖到上千块。而电池 ,恰好是王传福的研究专长 ,他的心被撩拨起来。

          1994年,王传福在《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上看到一则消息  :日本出于环保考虑,将放弃传统的镍镉电池产业。

          当时  ,中国社会的主要痛点是贫穷 ,对于环保还没有那么在意。日本放弃的这个大产业,对中国而言,是一块大肥肉 。

          “日本不造镍镉电池了,那么镍镉电池市场就会面临巨大的缺口”,王传福将这一发现火速上报,无奈的是,当年国企僵化的体制让他的请示均石沉大海。

          他很快就明白了,如果继续待下去 ,只会让大好的机会从手中溜走,更重要的是 ,在他看来,企业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 ,将永远处于被动地位 ,甚至被淘汰。于是王传福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比格电池总经理,扔掉“铁饭碗”,下海单干。

          1994年11月18日,一个20多人的小作坊在深圳布吉的冶金大院成立了 ,起名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 ,专做电池 ,没人会想到 ,这个小作坊的名字 ,日后将响彻全世界 。

          结合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自己开发部分关键设备,然后以半自动、半人工来完成生产,王传福在这里打造起了独有的“比亚迪模式” ,只用了100多万元人民币 ,就建成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生产成本比日本厂商低40%。

          巨大的成本优势 ,让比亚迪电池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

          1997年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电池产品价格大跌20%至40% ,很多的电池厂商处于亏损边缘 。但比亚迪却逆势增长,一年卖出了1.5亿块电池 ,成为与三洋 、索尼、松下齐名的国际电池生产厂商 ,最高时,全球每三台手机 ,就有一台手机使用了比亚迪的电池。

          这一年 ,比亚迪一举成为了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电池生产商,王传福也收获了“电池大王”的桂冠。

          03

          汽车,不过是“一堆钢铁”

          一切技术专利都是纸老虎  !

          2002年7月 ,比亚迪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一时风光无限,从穷小子到企业家  ,王传福也为深圳又增添了一个传奇故事  。

          但从贫困走向繁荣和从繁荣中生长出来的人 ,心态终究是不一样的 。

          比亚迪上市后 ,王传福反而更忧心忡忡 ,在他看来 ,电池这个行业的“池塘”太小 ,就算比亚迪把全世界的手机电池都包了 ,一年也不过就几百亿的市值。

          几百亿 ,对于王传福来说,只能用“也不过”三个字来形容。

          2003年 ,他又看上了一个正在爆发的行业:汽车。说干就干 ,没过多久就收购了年年亏损的西安秦川汽车公司 ,正式杀入汽车行业。

          一个对汽车毫无所知的电池企业来做汽车?王传福这是在痴人说梦!收购当天 ,质疑、怀疑,纷至而来,“一个做电池的 ,怎么能做汽车呢?汽车和电池能比吗?王传福你懂汽车吗?”

          资本市场的反应则更直接和激烈,当得知王传福想造车的时候 ,香港的投资者把电话打到王传福的手机上,声嘶力竭地喊:“我们要抛你的股票  。死为止 !”

          面对接连不断的负面声音 ,王传福放下狠话 :“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  。”这与李书福当年“汽车无非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的“狂言”何其相似。

          还有人说,即使比亚迪真的动了造车的念头 ,也绕不开国外的技术专利  ,但他没想到 ,王传福恰巧是那个对所谓的专利壁垒最嗤之以鼻的人。

          他说,“一种新产品的开发 ,实际上60%来自文献 ,30%来自样品 ,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也就5%左右 。”“一切技术专利都是纸老虎!”

          在他看来 ,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的“技术恐惧症”,这种恐惧正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产业恐吓 ,他们不断地告诉你做不成 ,投入很大 ,研发很难,直到你放弃 。

          为此 ,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专家,不仅在办公室里堆满了技术相关的书籍 ,还和员工们一同参与一线工作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摸透  ,从而寻找出一种方法把成本压到最低。

          而他技术攻关的诀窍 ,就一个字,拆!

          例如 ,在比亚迪位于上海松江的汽车工程院 ,有数千名汽车工程师,他们中的90%都是大学一毕业就来到比亚迪,王传福每年都让这些年轻的工程师们学习拆车 ,他还要求他们拆完之后写出详尽的报告 。

          据说,拆车伊始 ,有些年轻的研发人员不敢轻易拆名车,王传福知道了 ,二话不说 ,就用钥匙把自己的进口奔驰车狠狠划破一道,然后说:“现在你们可以去拆我的车了。”

          当然,这种拆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刻 ,他更看重的是要强化对汽车技术的理解 ,要把这些技术掌握住。

          “做一个产品和懂一个产品是完全不同的,在技术上讲究的是‘Know-how’,就是每一个环节都知道如何去做。”

          就是靠着这样的原始技术积累,加上吸收和并购汽车链条的一些技术,比亚迪成为全国首家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百万的车企,旗下汽车凭借着皮实耐撞的优点 ,素有“公路坦克”的美誉,极高的安全性也让比亚迪成为消费者心中的良心企业。

          这些年来,尽管这套拆解和仿制的打法给比亚迪带来了不小的争议 ,但不可否认,这一独创的“比亚迪模式”,也正是王传福关键的制胜之道 ,如其所言 :

          “想和别人竞争 ,还要走别人走过的路,那就是自寻死路。你和别人一模一样的打法,你凭什么打赢?所以,必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04

          错就错了 !

          就是要争一口气,争一个面子

          最后 ,再聊一个对比亚迪汽车而言 ,相对“敏感”的话题。

          我们知道,比亚迪的汽车和其他国内厂商很不一样,车型以朝代命名 ,“唐”“宋”“元”“汉”“秦” ,不仅如此,比亚迪甚至连内饰方面的按键配字都以中文显示,有人觉得这很不符合“国际范”,看上去好像有些“土”  。

          这一点,不只是一些消费者不理解 ,一些业内人士也很难想通 。

          使用中文按钮,不仅要另开发一套模具,无形中增加了一大笔成本,对于国外消费者来说,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中文,这会影响到汽车在海外的销量。

          但无论外界再怎么说 ,王传福对中文似乎有一种执念 ,他说运用中文按键是必须做到的 ,而且永远不可能去更改这一决定 ,并坚定承诺:就算是做错了也要坚持下去。

          今年3月,在企业家对谈节目《酌见》中 ,王传福向外界回答了,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坚持使用中文的背后原因 。

          他说早期创业是为了摆脱贫困,但等有了一家比较有规模的企业后 ,创业就不再是为了挣钱 ,剩下的其实就是一个骨气 。

          镜头下,他讲了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经历 :

          “第一次我去美国,他们老让我拿这个返程机票给他看 ,我觉得很难受,好像我就要赖在你美国不回来似的,我干嘛要赖在你美国不回来 ?

          我外语不好  ,我到你美国是解决你的就业,就这种对人格的侮辱让你很难受,有一次到了英国也是这样,他们盘问你,盘问半天 ,让你出示很多东西,我当时就甩开走了,我护照也不要了,我就走出去了 。

          我是个企业家 ,我到你那应该是设公司的 ,是和你应该做贸易的,我不是想赖在你这不走,我们中国人不笨 ,我们的产业不会比你差 ,甚至比你还好,我们就是为了争一口气  ,就希望能够把这个产业做大,为中国人争一个面子。

          为了争回这口气 ,挣回这个面子 ,王传福把汉字视为中国人骨气和信心的象征 ,面对种种质疑,他反问道:

          “中华民族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汉字,为什么不能用 ?车卖到国外,有些人可能觉得中文按键不洋气,可能影响销量,没事,出了错我承担 ,我舍得这点销量。”

          王传福的发问不无道理,当我们的消费者一个单词 、一个单词地查阅意思时,外国人又为什么不能学中文呢?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自信 ,比亚迪坚持汉字的背后  ,也不仅仅是在继承文化,更是在潜移默化地推广中华文化 。

          回到现实的销量问题上 ,有人问他,“当你的销量和理念有冲突时,你怎么选择 ?”

          他说 ,“我们还是坚持我们是中国人 。”

          “有些可以谈  ,有些不可以谈 ,比如造型可以谈,但是这个涉及中国文化的问题 ,底子的东西我们还是坚持 。但也可能是错的 ,但是我们就这么走,错了就错了 。”

          05

          结语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

          没有比脚更远的路

          命运从来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这句话放在王传福身上再贴切不过了 。

          他不按常理出牌 ,敢想敢做 ,成就了今天的比亚迪,他的一生 ,也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用双手改变命运的典范 。

          在他看来,生命有一种硬度 ,灵魂不屈 ,脚下就一定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远的路,从一个无父无母的穷小子  ,到如今身价百亿的企业家,王传福的一生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 ,也承受了别人难以忍受的质疑 。

          但所有的惊涛骇浪最终都被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头所驯服  ,也正是凭着这股劲头,王传福开创了市值千亿的比亚迪帝国 ,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 。

          今天,他还有个心愿,他希望自主品牌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他说“恳请到自主品牌的店里看一看 、开一开,然后再比较一下。我们在努力,希望消费者能多看我们一眼,多实拍一下我们的车。”

          是啊,今天的“中国制造”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我们不需要再妄自菲薄 ,就像王传福一遍又一遍诉说的 ,“我们这个民族不笨 、不懒  ,只要给机会 ,我们应该做得更强大……”

          作者I夏昆

          来源I正和岛

          更多内容请点击【焦点】专栏